豆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章 封伦翻覆命丧黄泉 裴矩自新直言上谏,政治开明,豆子,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好主意。
于是,李世民带着这个问题去请教在有司高级主管部门当值多年的封德彝。封德彝听罢,表示反对,“设立各种部门就是要各有任务,如果真有犯错,御史揪出来举报就是了。但如果让御史到各部门逐一检查,挑人家的毛病,恐怕就太烦琐了吧。再说,御史是管监察的,不是技术顾问,外行不能指导内行。”
杜淹沉默,李世民问:“嗯?执礼(杜淹),怎么不再争论了?”
杜淹拜了拜,说:“天下之务,当尽心为公,善则从之。德彝的话,顾全大体,臣心悦诚服。”
李世民听后,很是高兴,“如果大家都这么想,朕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上行下效,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李世民从谏如流,臣下也就没有争强斗狠的习惯;李世民不爱听拍马屁的话,臣下也就不会拍马屁了。正月新春的时候,大宴群臣,封德彝曾经努力拍过这样一个马屁,“皇上以武力平定天下,那些文治天下的哪能比得过您?!”李世民立刻正色道:
“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你说文不及武,这话过分了。”
如此,经过几次热脸贴到冷屁股的教训,大臣们拍马屁的习惯得到了根治。
再见了,坑人的封德彝。
【多提意见,促进发展】
上书言事,是贞观时代的特点之一。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傅奕、裴矩、魏徵等人纷纷进言,更有一个名叫张蕴古的人,上书《大宝箴》,直言为政需吃苦的道理,博得李世民的赞赏。
【裴矩的传说】
在这群言事的人物中,有一个人很是奇怪。他在杨广手下是一名佞臣,在李世民手下却成了忠臣,常常在朝堂之上为了一个问题和李世民争得面红耳赤。这个人让很多人,包括历史学家疑惑。
他叫裴矩。
裴矩出生于梁太清元年(547),贞观元年的时候,正好80岁。裴矩是个孤儿,文采极好,智商超群。他是出色的外交家、战略家、地理学家、民族学家,为分裂东、西突厥作出过卓越的贡献。
裴矩对隋朝的富庶贡献非常之大,在隋文帝时期,他用几个小计谋,就将突厥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他是地理和人种学家,上书论述中亚四十余国人口、经济、政治情况,也论述了通往西洋贸易的路线……不过,有人说此人也有败笔,征兵高丽是他一生重大提案中最失败的。可是,正是由于隋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