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落的记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3章 辽西郡,北周杨坚建隋朝,飘落的记忆,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水稻,心里也是没底的。
不过朝廷提供稻种,十年内不用交田租。
百姓们也没太大的异议。
“我有个远房亲戚家侄儿,他舅舅家二大爷的孙女婿,在京城做官。”
“说咱们现在用的曲辕犁,农具都是皇上发明的!”
有个汉子不无骄傲地说了一句。
好似有个孙女婿在京城做官的二大爷就是他二大爷。
“去你个皮老鸭,净胡扯!”
“皇上怕是连地都没下过吧,还发明农具,你可真能吹……”
“就是,唬谁啊,据说皇上还是个孩子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下,便有人出声反对。
“且不管是不是皇上发明的,你就说那曲辕犁好不好用吧?”
“嘿嘿,该说不说。”
“那些农具着实好用,否则俺家最多只能开荒一半的田地。”
“那不就结了,还有那沤肥,我敢保证用了之后,庄稼收成绝对会更好。”
人群中,有人对朝廷推行的一系列策令很是认同。
“对了,你们听说了没有,城里设立了一个什么“大周钱庄”。”
“只要在郡衙做了户籍登记的农户,都能去借钱,用来买农具和种子……”
“对,对,好像两年内不用利钱。”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朝廷会对咱们这些泥腿子这么好?”
“我作证,绝对是真的,我们村二驴家就借了十贯钱。”
……
人多的地方。
向来都是喧闹不止,热闹非凡。
这些最早一批迁来辽西的百姓,隐约看到了一些好苗头。
境况似乎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糟糕。
如今。
辽西郡登记在册的自耕农户,已有两万余户,近十万人口。
一旦水稻试种成功。
后续将会更多百姓源源不断地迁徙过来。
在民族大融合的时代。
人口流动非常频繁,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辽西郡官府的组织下,稻种有条不紊地发放到百姓手中。
而且。
官府还开设了水稻育种,耕种,田间管理等相关内容的讲堂。
在辽河以西的这片广袤平原上。
出现了一副春耕农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