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七十一 京师(一百二十八),临高启明有声听书,吹牛者,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如今安平在金门大战之后也已沦为废港,剩下的广州口岸,又随着髨贼的入寇而失陷。所以朝廷在海贸上一文银子也收不到了。
朝廷大臣们,对失去海外贸易口岸这件事,并不觉得是多大的事情。因为大明的大多数年份里,海洋带来的只是威胁,不是收入。为了防备东洋西洋来得“倭寇”“洋盗”,还要花费重金沿海设防。
隆庆开海这件事,在历史书上被大书特书有特殊的意义。实则探究其政策内容和通过的背景就知道,所谓的“开海”,更多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寓禁于征的措施罢了。官方在无法禁止民间海外贸易的情况下,有限度地放开一道缝,把一部分地下贸易转入地上,从而可以从中抽税。这并不意味着大明已经意识到了海商贸易的重要性,也不意味着明王朝对待商贸的态度改弦易辙。
选择月港作为开放口岸,本身就体现出了开海是一种权宜之计。月港附近多山,使得这个地方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空间。土地少而贫瘠、交通不便,大明所鼓励的农业在这里难以发展。不得不靠海吃海的搞起了走私贸易。换而言之,这是一种“不得已”的作法。月港的地理环境,本身来说并不适合作为开放口岸。
这种三心二意的开关政策,使得朝廷在发展海上贸易上并不重视,而且还有意的加以限制。即使是在最繁华的1594年,月港的所有税收也不到三万两。对大明的财政不过九牛一毛而已。
温体仁是浙江湖州人,对海贸的“赚钱”其实是有切身体会的。大量输出海外的丝织品大多出这里,作为本地缙绅,每年光是销售生丝和蚕茧的收入就是一笔莫大的收入。至于其他人,则对此并无太深的印象。
刘宇亮道:“陛下,本朝开埠,以月港旧例,每年引税、水饷、陆饷、增饷不过两万两。今云可得银二十万两,实乃虚妄之言。”
其他阁僚也纷纷表示质疑。二十万两可不算小数字了。很多地方一个县全年的商税才不过几两银子。上海县虽富也不至于能点石成金。
温体仁却知道这不是什么虚妄之言。海贸的利润之高,他有所耳闻。尤其是这几年招商船行以上海为基地,悄悄地和日本、朝鲜做生意,参股的江南缙绅无不赚得盆满钵满。温家虽然没有直接入股,但他家是招商船行的主要生丝供应商之一,每年只是卖生丝就就能净得数千两。若是朝廷在上海开埠,依照当初月港事例每年东西洋一百一十引的制度发放船引,再按照郑芝龙在安平收取“牌饷”每船两千两计算,二十万两是手到擒来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