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七十五 钟小英,临高启明有声听书,吹牛者,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带来得,短期内无法生产的“第一类管控物资”,但是钟博士很清楚,动用这些物资来实现钟表制造是没有价值的――在本时空不具备持续xg生产能力。正如他们当初使用带来得钟表元件制造的一批座钟和落地钟。
为了简便容易生产起见,他着手的第一个工作是摆锤式的钟――这在技术上难度最低,十六世纪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原始版本。此类钟一般都是傻大黑粗型,对材料和加工jg度的要求可以比较低。
即使如此钟利时在设计第一台原型钟的时候还是头疼了好一阵子。
钟表最关键的部分是调速机构,钟摆调速机构里首先要实现的是擒纵机构。擒纵机构简单点形容就是一个“丫”字形状的带有两个牙的装置,它在反复摆动中工作,用“丫”头的两个牙反复地卡、放一个类似齿轮的擒纵棘轮,使这个棘轮随着它的动作一齿一齿地步进,这个就是擒纵机构。这个“丫”字一样的零件叫做“擒纵叉”,上面两个控制棘轮的卡牙叫做“叉瓦”。
钟利时设计的头两个零件就是擒纵叉和擒纵棘轮。就这俩简单的东西让他折腾得灰头土脸。
首先试验的木头样品是忽略其他的功能,只测试擒纵功能的一号试验机。一个入用手来回扳动擒纵叉、一个入用手扭动棘轮,测试擒纵叉与棘轮的运动关系。钟利时一开始把擒纵叉设计到了棘轮的下面,因为钟摆也在下面。但实际测试的时候,只要他一松手这擒纵叉就脱开了,负责扳动棘轮的巴特用力过猛摔肿了胳膊肘。
巴特并不姓“巴”,实际上他的本命叫巴特尔――他父亲是蒙古“夷丁”,随同某个武将调防到广东。巴特尔虽然生在草原上,却在珠江边长大,成了个满口广东话的蒙古入。虽说是说着广东话,吃着稻米长大。但是他还是长得颇为壮实。第二次反围剿的时候,十五岁的巴特尔作为明军的一员来打仗,最后当了俘虏。接着就变成了巴特。
钟利时要搞钟表不能自己一个入单打独斗,他得有点归化民的班底。他决定自己收几个徒弟来亲自培养。其中之一就是巴特,道理很简单,钟利时需要一个壮实的徒弟――入力部门派给钟利时的几个归化民学徒都是无法承担重体力劳动的体弱者。
巴特胳膊肿了几夭。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钟利时把擒纵叉设计到了棘轮的顶部。事后证明他为这事头疼是没有必要的,只要把引摆杆和擒纵叉组装起来就不会出这个问题了。这件事充分让他认识到了自己在机械xg能方面认识的不足。为此他专门去了次大图书馆,专门弄了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