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那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57章 主动请缨,农门状元,山的那边,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朝野上下也都在议论征高句丽的事。
国子监中,先生慷慨激昂:“禹别九州,属冀州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之玄菟郡也。在辽东,盖扶余之别种,以平壤城为国邑。汉、魏以来,常通职贡,亦屡为边寇。”
说人话就是,辽东和高句丽,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这些高句丽人竟然敢作为“边寇”不听大唐爹爹的话,是可忍孰不可忍!
五陵年少们情绪激动,都嚷嚷着要去从军。
七郎这日也在国子监,握着拳头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他有主动请缨的充分理由,若用到火器,谁比他更熟悉呢?
少年们满腔的爱国热情,朝中大臣们比他们想得就要多了。
首先,不论皇帝是否亲征,既然决定了要打,就要解决兵马粮草的问题。
过年的时候,调兵的诏令终于下达了。
皇帝以兵部尚书李积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六万,以及兰、河二州归降的胡人,向辽东进军;
同时,命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江、淮、岭、硖兵四万,长安、洛阳募士三千,从莱州走海路向平壤进军。
也就是说,这一次出征,除了常规军外,还要从长安、洛阳两地招募永业田农户参军。
这个影响范围,就比前朝时小多了。
前朝四征高句丽,一次就挥师三十五万,结果死伤惨重,百姓为了逃避兵役和徭役,不惜打断自己的手脚。
七郎过年都没有回家,一直在等朝廷的诏令。
等到调兵诏令下来,七郎告诉罗先生,他要向军器监提出申请,要随军出征。
罗先生叹道:“于公,此战既然要用到火器,你去是合适的;于私,你想打听圆通的消息。你要去,为师不会劝阻。只是你要注意安全,想一想故乡的亲人。”
七郎郑重点头:“我爹当年也征过高句丽,他都能活下来,我一定也能活下来。”
爹说了,活得久的秘诀是跑得快。
接着,他又恭恭敬敬地拜倒:“先生,我是您的弟子,本应侍奉您左右。如今要远行,不知何日回来,请您多保重!”
罗先生扶着他,微笑:“为师会保重,你更要保重。无论是否立功都不要紧,为师以你为荣!”
赵六郎回乡成亲,准备过了年才带新娘子进京,此时不在长安;赵仁和赵义也提前被七郎打发回家乡,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