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受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 第二章 工业革命前的设计,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波斯的一些材料和设计动机,极为生动,“唐三彩”是当时很流行的一种釉陶明器,宋代中国陶瓷达到第一个高潮,涌现了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习惯称“汝官哥钧定”。元代的青花瓷因为国际化商业而发达,明清两代更是绚丽多彩。
欧洲的陶瓷发展得比较晚。很长一段时期内,欧洲人没有掌握瓷器制作技术,只能从中国大量进口。16世纪葡萄牙人首先从中国带回高岭土(瓷土),开始试做瓷器,起初并不成功。中国人在上千年制作陶瓷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欧洲人一时还难以掌握。
1680年代,德国萨克森州(Saxony)的数学家、哲学家、科学家辛豪斯(Ehrenfried Walther von Tschirnhaus, 1651—1708)做了大量实验,尝试提高熔炼温度,用可熔性石料与黏土混合来烧制瓷器。1696年,德累斯顿地区的领主——“强人”奥古斯都斯(Augustus the Strong)在迈森(Meissen)为辛豪斯提供了优厚的实验条件,并指派了名为博特格(Johann Friedrich Böttger, 1682—1719)的炼金术士来协助他。博特格曾在柏林做过药剂师,具有丰富的化学经验和熟练的实验室技巧。经过大量的实验,终于在1708年获得成功:用1350摄氏度的高温烧制成欧洲第一只真正的无釉瓷杯。辛豪斯在这一年去世,留下的工作由博特格继续完成。1709年,博特格正式向奥古斯都斯报告已经成功生产出瓷器了。因此,过去欧洲的绝大部分记录都说陶瓷是博特格发明的,而很少提到真正做了大量基础工作的辛豪斯。这种情况直到近年来有更多的文献资料被发现才得以改正。
因为奇货可居,萨克森州陶瓷的制作技术一直高度保 密。直到1712年,法国耶稣会神父殷弘绪(Francois Xavier d'Entrecolles, 1664—1741)在欧洲公开发表了中国瓷器的制造技术(出版文集:《耶稣会神父殷弘绪在华书信录》:the Lettres édifiantes et curieuses de Chine par des missionnaires jésuites,英语翻译:d&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