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十三节 横扫诸岛,新明史,闪烁,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有人在归纳景泰年间,明帝国与欧罗巴国家之间这场长达数十年,完全称得上是“世界大战”的战争时,为欧罗巴的失败寻找了很多原因。比如分裂的局面,在国力,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的巨大差距,以及在工业基础方面的差距,在海军投入方面的差距,乃至技术方面的差距都算了进去。不过,很多人却忽视了一点,那就是欧罗巴国家与明帝国在这场战争中的战略目的,其实也直接对这场战争的结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自从荷兰人的舰队与明帝国的舰队第一次在南洋上的战斗开始,明帝国的皇帝朱祁钰就为明帝国的军队定下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而且一直贯彻到战争结束时的战略目标,那就是击败欧罗巴。后来,明帝国进军南洋,横扫西洋,然后击败帖木尔帝国,莫卧儿帝国,支持白羊王国向奥斯曼帝国开战,见西洋变成帝国的内湖,再到派遣顾成林的远征军出击非洲与美洲,进军大西洋,派军扫荡阿拉伯半岛,向埃及进军,占领小亚细亚地区,打开了欧罗巴的东大门等等。这一系列的战争,其实都是在为最终的目的服务,那就是战争欧罗巴。可以说几十年来,不管是在东西方的两个强大势力交战最激烈的时候,还是在后面比较局面比较缓和的时候,明帝国的这个战略目的都是非常明确的,而且所有的行动,都直接在为这个战略目的服务,并且始终贯彻了下来,并且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相比而言,欧罗巴国家的战略目的不但模糊,而且还摇摆不定。最初,荷兰联合葡萄牙,英格兰进军南洋的时候,这三个国家的目的就是不一样的。荷兰的野心是要征服明帝国,去明帝国掠夺财富。而葡萄牙的目的是要巩固他们在西洋上的殖民地以及众多的据点,而英格兰则是要趁机进军西洋与南洋,获得自己的一份好处。显然,三个国家因为目的的不一样,直接导致了在南洋与西洋的惨败。随后,西班牙,法兰西,瑞典,威尼斯等国邦相继投入战争,而导致的结果就是,参战的国家越多,其战略目的的分歧就越大。特别是到了战争最激烈的时候,荷兰与英格兰首先放弃了自己的战略目的,转为避免与明帝国交战,甚至转而投靠明帝国。结果,欧罗巴的参战国根本就不可能拥有一个共同的战略目的,自然也就无法形成一股统一的战斗力量了。
可以说,这种差别,直接对双方的作战行动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顾成林是对明帝国的战略目的贯彻得最为彻底的一名统帅了。他在实现战略意图方面的表现甚至比杨天奉还要明显很多。这一方面是海陆两军本身的差别,本来海军的战略性就要比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