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章 南北朝之玄学(上),中国哲学史,冯友兰,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言。……于时何晏为吏部尚书,甚奇弼,叹之曰:“圣人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其论甚精,钟会等述之,弼与不同。以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弼注《易》,颍川人荀融难弼大衍义,弼答其意白书以戏之曰:“夫明足以寻极幽微,而不能去自然之性。颜子之量,孔父之所预在,然遇之不能无乐,丧之不能无哀。又常狭斯人以为未能以情从理者也,而今乃知自然之不可革。是足下之量虽已定乎胸怀之内,然而隔逾旬朔,何其相思之多乎?故知尼父之于颜子,可以无大过矣。”
庄学主以理化情,所谓“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大约即庄学中此说。此说王弼初亦主之,所谓“以情从理者也”。“颜渊死,子哭之恸”;“安时而处顺”之人,自“理”而观,知“死”为“生”之自然结果,故哀痛之“情”,自然无有,此即所谓以理化情也。然人之有情,亦是“自然之性”;有此“自然之性”,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故尼父之哭颜子,亦为自然应有之事。不过圣人之情,虽“应物而无累于物”。《庄子》云:“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应帝王》) “胜物而不伤”,即“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不过庄学对付情感,不用此方法;而王弼更推广此理之应用,以之对付情感。后来宋儒对付情感之方法,俱同于此。
在此点,王弼与何晏之意见虽不同;然《老子》“有生于无”说,王弼与何晏同主张之。王弼《论语释疑》云:
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邢昺《正义》引,《论语注疏》卷七,南昌府学刊本,页二)
《老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王弼注云: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老子》上篇,《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页一)
《易·复》彖“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王弼注云:
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也。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