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第三世界与革命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十五章 第三世界与革命,极端的年代:1914—1991,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埃·博瓦尼(M.Felix HouphouetBoigny)。这种持续性的政治动荡不安,便成了第三世界共有的一大现象。
这种现象,美国自然也看得很清楚。作为“保持国际现状”的最大护法师的美国将第三世界的动荡种子归咎于苏联;至少,它也把这种骚乱状态,看作对方在全球霸权争夺战中的一大资产。几乎自冷战开始,美国便全力出击对抗这一威胁,从经济援助开始,到意识形态宣传,正式与非正式的军事颠覆,一直到发动战争,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它采取的方式,以与当地友好政权或收买当地政权合作为上策,可是如有必要,即使没有当地拥护也不惜为之。于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战火告息,世界自19世纪以来进入最长一段和平时期的同时,第三世界却成了一片战区。到苏联体系瓦解以前,据估计,1945—1983年间发生过100次以上“大型战争、军事行动与军事冲突”,死亡人数高达1900万人——甚至也许达2000万人——这些大小战事几乎全部发生在第三世界:其中900万死在东亚,350万在非洲,250万在南亚,50余万在中东。这还不包括当时刚开火,堪称残酷至极的两伊战争(1980—1988);只有拉丁美洲的死难人数较少(UN World Social Situation,1985,p.14)。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牺牲者据统计为三四百万人(该国总人口也不过3000万人)(Halliday/Cumings,1988,pp.200—201),而长达30年的几次越南战争(1945—1975),其惨烈更列所有之冠。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美国军方大规模直接参与的仅有战事,各有5万名美军因此阵亡。至于越南百姓与中南半岛其他居民的人命损失,更是难以估算,最保守的统计也应有200余万。然而除此以外,其他间接与反共有关的战争,其残酷程度也与此不相上下,尤以非洲地区为最。据估计1980—1988年间,在莫桑比克和安哥拉共有150万人死于反政府的战争(两国人口共为2300万),另有1200万人则因此流离失所,或濒临饥饿威胁(UN,Africa,1989,p.6)。
第三世界的革命潜力,也多具有共产党属性,不为别的,单就这些殖民地独立运动领袖均自认为是社会主义者一事即可看出,他们从事的解放手段及现代化运动,也以苏联为师,采取同一路线。这些人若受过西式教育,可能甚至将自己视为马克思与列宁的追随者。不过,强有力的共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