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天崩地裂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部分 天崩地裂,极端的年代:1914—1991,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h2>第十四章 危机20年</h2>
前些日子,曾有人问我对美国的竞争力有何看法。我答复道,这个问题根本不在我的考虑之列。我们NCR(纽约证券交易所)公司的人,只把自己看作一个在国际上竞争的公司,只是本公司的总部刚好设在美国而已。
——谢尔(Jonathan Schell,NY Newsday,1993)
特别令人感到痛楚的是,(大量失业的)后果之一,可能会造成年轻人与社会上其他部分人日渐疏远。根据当代的调查显示,年轻人还是愿意工作,不管工作多么难找,他们也依然希望建立一番有意义的事业。更广泛地说,如果未来这10年的社会,不但是一个“我们”与“他们”渐行渐远的世界(这他我之别,大致上代表着资方与劳动者一方之分),而且更将是一个多数群体本身也日趋分裂的世界。即工作人口之中,年轻及保障较不足的一群,与经验较多、保障较全的另一群人,彼此之间极为不合。这样一个社会,当中一定会有某种危险存在。
——经合组织秘书长(Investing,1983,p.15)
<h3>1</h3>
1973年后的20年间的历史,是一页世界危机重重、失去支点大举滑落入不安定的历史。但是一直要到80年代,世人才明白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当年的基石已经粉碎,再也不能成形。直到世界的一部分全面倒塌之后——实际“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的苏联与东欧集团——这次危机的全球性方才为人认识。在此之前,发达的非共产党地区自然更不承认危机的存在,多年来,众人都仍将每一次的经济难题,称为过渡性的“景气萧条”(recessions)。半个世纪以来,令人联想起大灾难时期的“不景气”(depression)和“大萧条”(slump)二词,于是成为至今犹未完全解禁的禁语。更有甚者,只要提一下这个字眼,就可以使人不寒而栗,回想起当年那个恐怖的阴魂。甚至当说80年代的“景气萧条”是“50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时,连这句话也得小心使用,不敢直指那段相对照的时期,即30年代。(广告人的文字魔术,已经被人类文明提高为人类经济活动中的基本一环;可是文明本身,如今却陷落在它自己这个专长构筑幻境的机制之中。)只有到了90年代初期,才有人敢开始承认(例如在芬兰),目前的经济难题,确实比30年代还要糟糕。
就许多方面而言,这种情形实在令人困惑不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