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黄金年代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九章 黄金年代,极端的年代:1914—1991,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过去40年里,摩德纳(Modena)眼见大跃进的发生。从最早意大利统一(Italian Unification)之日起,一直到大跃进发生之前,人们始终陷在一个不断等待、长期等待的处境里,其间偶尔有些短暂的改进。但是猛然间,却开始了彻底的转型,于是一切都以闪电的速度开始进行。而现在一般人享受的生活,以前只限于一小批特殊阶层。
——穆基奥里(G.Muzzioli,1993,p.323)
一个人只要头脑清醒,肚子饿的时候绝不会把身上仅存的一块钱用去买食物以外的东西。可是一旦衣足食饱,他就会开始考虑其他用途。在电动刮胡刀和电动牙刷之间,便可以说动他做一选择了。因此,在价格和成本之外,消费者需求,也成为另一项可以管理并操纵的东西。
——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J.K.Galbraith,1976,p.24)
<h3>1</h3>
世人观事探理,往往与史学家相似:只有在回顾往事时,才能认清自身经验的本质。50年代时,众人开始意识到年头的确越来越好,若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的日子相比,更见其佳。持有这种想法者,尤以那些国势蒸蒸日上的“发达国家”的居民为最。1959年,英国某位保守党首相保住首相宝座,赢得大选的口号便是:“你可从来没有过这么好的日子吧。”这句话显然相当正确。但是一直要到这段欣欣向荣的美景过去,进入动荡不安的70年代,等待着的是伤痕累累的80年代,观察家才幡然醒悟——主要是以经济学家为首——恍然了解到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个世界,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的世界,结束了一个在历史上可谓前所未有、极为特殊的时期。众人搜索枯肠,想要为这个时期拟一个恰当的名称,于是法国有“光辉30年”,英美社会则有“四分之一世纪黄金年代”(Marglin and Schor,1990)的种种说法。金色的光辉,在随之而来数十年黑暗的危机背景衬托之下,越发显得灿烂。
众人之所以如此迟钝,花这么多年时间才认识到当年美景的特殊之处,其中原因有几个。对美国来说,繁荣不是什么新鲜事,毫无革命性的突破可言,只不过是战争时期经济扩张的持续而已。自从大战时期开始,这个国家就受战争之赐而发达,不但没有遭到任何物质损失,全国国民生产总值(GNP)反而增加三分之二(Van der Wee,1987,p.30)。到战争结束,美国工业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