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公子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26章,天灾:虫潮,宋公子晏,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有的两条光斑。而如果光是波,在通过两条缝隙时会发生干涉,就像一圈圈水波一样,最终在幕布上形成更多的条纹。实验的结果很明确,光在通过缝隙后,幕布上形成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这是波的特性。
后来到20世纪,爱因斯坦、德布罗意等科学家通过光电效应证明光同样是粒子,包括光子在内的其他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对这一结论,人们并不满足于此,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研制出可以一次只发射一粒电子的设备,电子可以模拟光子,于是科学家改进了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他们不再是往刻有双缝的木板上照射一束光,而是发射一粒一粒光子通过双缝。由于光子是一粒一粒发射的,按理说不应该发生干涉,幕布上应该只有两条缝隙的投影。然而实验的结果却是,后面的幕布上依然出现了干涉条纹。没有可以和光子发生干涉的对象却发生了干涉现象,科学家只能得出一种解释,那粒光子在通过双缝时和自身发生了干涉。或者说,光子同时通过了两条缝隙,并发生了干涉。
技术水平继续更新,科学家再次改进双缝干涉实验,这一次科学家在刻有双缝的木板前放置了观测仪器,以便能准确观测到光子通过双缝时发生了什么。实验开始后,出现了科学家至今无法解释的情况,当观测仪器打开后,幕布上的干涉条纹消失了,呈现的是两条缝隙的投影。而将观测仪器关闭,继续实验,幕布上又变成了干涉条纹。这让实验人员毛骨茸然,仿佛光子拥有智慧一样,实验结果只取决于你观测与否。
后来,更精密的仪器设备被发明出来,实验结果依然一样,无论是摄像机还是其他仪器,科学家只要尝试观测,光便隐藏它波的那一面属性,只呈现出粒子的一面。一旦停止观测,光就又是波。光仿佛在与科学家开玩笑一般,科学家被折磨得几近疯狂。
再后来,科学家又尝试在双缝板之后放置观测仪器,科学家设想的是,先让仪器保持关闭状态,当光子通过缝隙后再打开仪器进行观测,记录这粒光子在通过双缝之后的状态。更离谱的事情发生了,光子在经过双缝后再通过突然开启的仪器的检测,在幕布上呈现出粒子的属性,而当仪器关闭,幕布上又出现了干涉条纹。科学家随机开启或关闭仪器,结果依然不变。实验结果让所有人惊出了一身冷汗,这意味着,光子能预测未来!光子在通过双缝之前便能预测科学家是否会打开检测仪器,从而选择呈现的状态。
这一现象直接挑战了人类的因果律,在人类已有的认知中,先有过去,再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