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科尔伯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章 菊石的运气,大灭绝时代,伊丽莎白·科尔伯特,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动物死去之后,这些微小的壳就会漂落在海底。硬壳的样子非常独特,随物种而各不相同。在显微镜下,有些硬壳看起来像蜂窝,有些像辫子或是气泡,甚至是一串葡萄。有孔虫很容易广泛分布,并大量保存下来。这使得它们成为一种很有用的标准化石:根据某一层岩石中所发现的有孔虫品种,像席尔瓦这样的专家就能说出这层岩石的年龄。当他们沿着博塔奇奥纳谷开展工作的时候,席尔瓦告诉阿尔瓦雷斯,化石分布序列有些古怪。在白垩纪最后一个时期的石灰岩层中,含有品种丰富、各式各样且尺寸相对较大的有孔虫,有些甚至像沙粒一样大。在这层石灰岩上面紧挨着一层黏土层,大概有一厘米多厚,里面没有任何有孔虫。在黏土层的上面又是石灰岩层,重新出现了有孔虫,但只有少量的品种,且全都非常微小,与下面那些较大的物种完全不同。
<img alt=""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0J429406.jpg" />
用阿尔瓦雷斯自己的话说,他的学校教育奉行“差不多算是绝对的均变主义思想”。[3]他所受的训练令他相信,任何一类生物的消失必然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一个物种慢慢消失之后,另一个物种才会消失,然后才是第三个,以及更多。这正是莱尔和达尔文思想的承继。然而在古比奥石灰岩层的序列之中,他看到了某种不同的东西。下层的许多有孔虫物种似乎是突然之间就消失了,并且都发生在差不多同一时间。阿尔瓦雷斯后来回忆说,这整个过程当然“看起来很出乎意料”。然后,时机的问题也很奇怪。大尺寸的有孔虫似乎正好是在已知最后的恐龙物种灭绝时一起消失的。在阿尔瓦雷斯看来,这不仅仅是巧合。他认为,如果能知道那层一厘米厚的黏土层到底代表着多长的时间区段,将会很有意思。
1977年,阿尔瓦雷斯在伯克利得到了一份工作,并把从古比奥采集的样品带到了加利福尼亚,而他的父亲此时仍在伯克利工作。当沃尔特还在研究板块构造的时候,他的父亲路易斯已经获得了诺贝尔奖。路易斯还开发出了第一台质子直线加速器,发明了一种新的气泡室[4],设计了几种创新性的雷达系统,并与他人共同发现了氚。在伯克利,路易斯渐渐被人们称为“疯狂点子先生”。当时,有一场关于埃及第二大金字塔的争论引起了他的兴趣,争论的焦点是这座金字塔内是否有装满财宝的宝箱。于是,他设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