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后记,看见,柴静,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h2>后记</h2>
三年前,我犹豫是否写这本书时,最大顾虑是一个记者在书里写这么多“我”是否不妥,六哥说不在于你写的是不是“我”,在于你写的是不是“人”。
这本书才得以开始。
当中数年我停停写写,种种不满和放弃他都了解,不宽慰,也不督促,只是了解这必然发生,我才有气力写下来。书稿完成后他承担了大量编辑工作,编辑时他曾说过有点悠然的快乐,是我作为作者的最大奖赏。
余江波是我《看见》栏目的原同事,这本书很多具体的材料与修订工作都是他的心血,他曾是我博客的读者,一再告诫我,不要偷懒简单地使用过去的材料,读者是不会满足的。必须重新与生活打滚,不断地深化材料,他的严苛是对的。
感谢何帆承担了这本书相关法律问题的修订工作。也感谢张宏杰、汪汪、老颓、牟森、土摩托。三年中,写是一件不知所往的事,还好有朋友相互伴随。
谢谢广西师大出版社的几位编辑杨静武、周昀、陈凌云,他们对书中每期节目的内容都进行了核实,对书稿的结构与文字提出了中肯的见解与建议,使这本书得以规避很多毛病。
感谢梁建增先生对这本书的爱护与关切。感谢张洁、李伦以及所有共事者对我的全部宽容。书中封面照片是在重庆开县麻柳村采访时陈威拍摄的,部分现场照片由席鸣拍摄,感谢他们。
老范现在是《看见》栏目的主编,与我一起工作,老郝当了妈妈,我们仨没有失散。
感谢我的家庭。
柴 静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1/1-200411102544Q0.jpg"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