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脉的真谛是:连接胜于拥有
温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人脉的真谛是:连接胜于拥有,世上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温言,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值得”对方帮你这个忙。前者,要和对方的价值相匹配;后者,要和你自身的价值相匹配。
第三,在整个过程中,多为对方着想,显示一点诚意,不要表现得像个揩油的。
有次朋友为我介绍了一个“投资关系”方面的专家。因为介绍人和对方很熟,所以告诉我,直接打电话向对方咨询即可,但我恰好搜到对方同时也在“在行”平台上当行家,而且费用并不贵,所以尽管对方没有要求,我还是在互加微信后,又通过“在行”约了她,以表明一点点诚意。
最后在一个多小时的电话中,她开诚布公地给了我很多行业洞见。于她而言,既是在帮朋友忙,也是在提供行家的服务,尽心尽力;于我而言,既是有求于别人,也表现了恳切之心,受之无愧。
在互联网时代,庞大的网络可以将原本不太熟悉或根本不相干的人聚集在一起。大家诉求不同,你的难题,或许正好是别人的所需,尽管看上去你是在“麻烦别人”,但有可能这样的麻烦,对方正好求之不得呢。
有次听一位在Facebook工作的前同事做分享,她提到一个研究结论令人印象特别深刻,她说:“在社交网络中,大部分的诉求都是通过二级人脉实现的。”
这呼应了知名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写过的经典——《弱连接的力量》(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马克认为有三种人脉元素:第一种是亲朋好友熟人之间的强连接;第二种是社会上更广泛但并不深入的弱连接关系,例如朋友的朋友、半熟人、邻居、网络社区熟人;第三种则是各种强弱联系的汇聚地,即联络枢纽。这三种元素当中,“能帮助人们在工作和事业上、在信息的扩散上起到决定作用,能够高效地传播的,其实是弱连接人脉”。
如果把这个人脉模型套用在“互相麻烦”的观点上,就能对这个观点有更深入的认识。
第一,越是成功的人,往往都努力建立并拥有海量“弱连接”,而不是在强连接上“涸泽而渔”。
亲朋好友之间的互相求助,是一直以来就有的。通过“弱连接”彼此麻烦,则是倒退几十年很难想象的事情,那时人们的社交面都很狭窄,托人办事,是“很不好意思的事情”,而现在很多互助行为都发生在网络承载的弱连接世界里。
媒体求素材,在作者群里喊一声“征稿”就行了;我想找某某公司的朋友,在朋友圈里发条寻人启事即可。
这种举手之劳的互相麻烦,其实多多益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