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羡慕的一切逆袭,都是有备而来
温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你所羡慕的一切逆袭,都是有备而来,世上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温言,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人家眼里算个什么呀,哪里敢当众这样说!”
无论是毫无怯意的交流,还是自然淡定地说出自我介绍,看上去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背后却必然是刻意练习的结果,比如如何能临场不乱、如何能在强势的人面前还保持自信和风范……这些都是长期练习和经验的积累。而那一连串的自我标签,既能抓住别人的注意力,又能展现她自有的特点——看上去顺嘴一说,其实也一定经历过精心的挑选、打磨和排列。
这个时代,像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任何一个看上去“自然而然”做了什么事,却突然就成功了的人,如果深挖他做过什么或做了多久,就会发现原来我们之前只看到土地上开着一朵小花,而地下却可能有绵延数里的庞大根系。
有次和图书编辑聊天,说到一个“90后”的百万级作家,当时他的作品和个人背景,在同期的作家里并不特别出色,但他比其他签约的作者更能吃苦和愿意研究受众心理,是第一个选择和出版公司绑定做校园推广的作者。
校园推广是个苦活,以前编辑也向我提过,我立刻就拒绝了,因为不仅累,而且效率相对低——要赶场、要红口白牙地站在大场子里讲,如果遇到刮风下雨只有几个人来,你也得讲。报名的人可以因为不舒服、临时有事不参加,但讲的人就不行,该准备必须认真准备,对着寥寥数人,也得充满激情。这样一场几十、一场一百人地讲下来,直接受众大概还不过千,虽然黏性会更高,但听上去不太“划算”。
但这位年轻的作家有自己的想法,首先他建议出版公司不要去北上广这种大城市,而要去三四线以下的城市去,而且他要求不要去大学,最好能去大专、成教学院、高职、技校……
他分析过自己要面对的潜在市场:大城市的孩子不缺机会和成功学,去给他们讲,就会费力不讨好;而相对小些地方的年轻人就不一样了,他们的圈子相对封闭,很多信息对他们而言还很新鲜,他们往往处在进无路可进、退又不甘心的状态,很迷茫,更需要抓住一些偶像去崇拜……
按照这个思路,他开始一场一场地去推广自己的书,最拼的时候一年跑七十多场活动,经常上午一个城市讲完,下午换个城市接着讲。市场的反响也不断验证着他的分析和策略,很多同学,听了三十分钟不到就成了他的铁杆粉。
有人曾问“罗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你刚开始做‘罗辑思维’的时候,最难的是什么?”
罗振宇没有回答是“吸引粉丝”或“怎么拉投资”这类难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