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1章 交锋,重生之科技复兴,佚名,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石月河,作为你的辅导员,我必须提醒,你有崇洋媚外的思想苗头。”
她停顿一下,整理语言。
“作为有为青年,我们必须牢记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即使是我们现在与一些国家实现了正常化交往,也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外交往的独立性和警惕性,为人很早以前就提醒我们,要警惕敌人的糖衣炮弹,难道你认为我们的敌人会良心发现,敞开怀抱对我们公开他们的先进技术吗?”
简歆接着又说:“我对我现在的工作很满意,我们科技工作者要牢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科研宗旨,否则,我们是要发错误的。”
石月河一脸蒙蔽,他不知道简歆为什么画风巨变,给他上了这么一堂课。
按照他所知道的发展轨迹,像是简歆这样的学者,未来十多年先后都通过各种途径走上了赴海外留学的道路,或者公派,或者考取奖学金,或者自费,早期的公派留学生大多数都按期回国,而之后无论哪种途径出去的,大多数滞留海外,成为他国的嫁衣。
这其中又以赴魔国的最甚,可以说十不归一。
客观说,产生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巨大的生活水平差异,西方发达国家优厚的工资待遇,在很长的时期内是国内无法提供的,一方面是国家贫弱实在提供不了那么高的待遇,再一个国内的社会分配机制与资本主义国家有本质不同,很长一段时间不容许巨大的收入差距存在。
可面对同样的个人收入和生活水平差异,建国初期成百上千因为战乱滞留海外的科学家携家带口,不计个人得失毅然归国,投身祖国建设,未来十几年成千上万国家不遗余力培养的人才一去不复返,不惜放弃多年学业,宁肯在国外端盘子做清洁工,也不愿回国从事专业工作。
短短几十年,两者形成极大反差,不能不让人叹息。
后来有一段时间,科学无国界这样的奇谈谬论居然堂而皇之的登堂入室,被许多大人物津津乐道,真是奇哉怪哉。
假如人人都和简歆的想法一样或者接近,后世的怪现象又是如何产生的?
石月河自己有很多在海外的朋友,有些混的很好,成为大学教授和大企业的工程师。
确实有很多人想法很简单,就是舍不得海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最初是想着多赚一点钱,然后回国,可随着时间流逝,有了孩子的牵绊,回国变得遥遥无期,直至成为不可能。
还有一些是希望掌握更多的先进科学技术回来报效国家,也同样因为各种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