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破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4章 出国首战,大清搬运工,赵破奴,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迫击炮、重机枪、单兵火箭筒。
根据实际情况到时候再说吧。料想中亚两国也不会有什么坚城。乌恰县当地县衙派人送来一些酒肉劳军,考虑到边陲小县也不富裕,韩林赠与一些银两,并严令刘锦棠约束士兵,不得进城滋扰百姓。
乌恰县出了国境线,沿玛尔坎苏河前进,翻越昆仑山方能来到布哈拉汗国的南部边缘。
韩林考虑到布哈拉汗国面积虽不小。但实力不济,军队也多为骑步兵结合。武器也是近期做了沙俄的附属国才升级了一些步枪、山炮。带领大量兵力进剿毫无意义。
留下三千名士兵修筑昆仑山山口工事,设置防御措施,保护好大军回撤之路。
刘锦棠甚至想多留些人。因为跨越昆仑山困难重重,危险甚多。万一带不回去,死伤甚众,可没法交代了。
韩林让他听安排就是了。刘锦棠考虑尚未打仗就不服从命令也确实不好,就安排下去留下一些老弱病残。次日大军吃饱喝足,韩林为大军配发保暖靴和新式保暖内衣、棉衣。
昆仑山山脉中有着众多河流,基本上沿着泽拉夫尚河向西走,不会出现什么大的问题。此时正是四月间,山脚气温倒不至于冻死人。因此韩林才有信心带出大军。
路上除了驻军扎营时,一部分士兵靠河太近。夜间水位上涨。冲跑了几个。其他倒也无事。
经过几个山口,总算出了国境,布哈拉汗国在边境设置的军事要塞,仅仅就剩了几个人防守,见到清军前来,甚至快走到跟前才反应过来。
派出一名骑兵往回报信,其余人打了几枪就开始撤。刘锦棠命人全部抓回来。这几名边军驻守此处已经五六年了,国内长年不派人换防,给养也是饥一顿饱一顿。
韩林看他们的样子跟普通老百姓没什么区别。简单问过附近驻军情况、关卡情况,就放了他们回去。
刘锦棠问道,为何不杀?放他们回去,不就给了他们通风报信的机会。韩林道,跟着他们也许能更好的找条路不是!
刘锦棠点点头,派出骑兵跟踪。果然有了人带路,就好走多了,韩林也不怕埋伏。通往后方也就那几条大路,只是怕有什么新变化。毕竟河流会改道,大地会地震。
十数日行军总算到了一个叫杜尚别的村庄,见到些许人,谁能料到,日后这里会成为塔吉克斯坦的首都。韩林并未扰民,只是令人勒石记事。
大清光绪元年,两河总督韩林,及将军刘锦棠率军缉拿阿古柏余孽至此,并无侵占他国之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